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5的文章
圖片
高達NT$128,000的電動機車你會買單? Gogoro 的售價終於公布了,高達了NT$128,000,並且兩年後需要收取每個月899的電池月租費。看到這個數字,讓消費者都嚇了一跳,機車貴就算了,還需要收取充電費用,這對一般的消費者實在是吃不消,高達十二萬的車價,並加上每個月899的充電費,這實在不是一般消費者玩得起的!以筆者每天騎的老車來回10km的距離,以一公升30km低標得油耗去計算,30*10/30 ,這樣每個月約10公升,換算油錢其實也才三百五十多塊。更別說新車YAMAHA CYGNUS-X,一公升定速油耗為60.6公里,價格可以說更低。因此899的月租費是高於對一般的消費者來說能使用的量,想靠買電動車省下油錢這點好像變成辦不到了。 如果Gogoro 商業模式被定義為平台的話,這樣凡事都走高端跟高級設計感的Gogoro反而變得很奇怪,想要打造出像apple一樣的質感,質感很好沒錯但售價也跟著拉高。此時Gogoro 又變成想鎖定是有錢人的市場,如同為了環保跟當初買Toyota prius 油電車的好萊屋明星一樣,想為環保盡一份心力。但是問題是有錢人怎麼會騎摩托車出門?一般都是外勞去買菜,或者要出門也會想要開車,或騎個重機車。這麼熱的天氣還是叫台計程車比較快,而且月租費還可以叫個八次車子。難道Gogoro高層在開發錢都沒有做過市場調查嗎?由此看來這間公司商業模式是很奇怪的。由一群科技的人才去設計開發,但卻缺乏了成本的考量跟經營模式的思考。這公司的前景實在令人感到很危險。更別說架設充電站所需要的成本(土地,充電站費用),跟電池壽命成本的相關問題慢慢都會影響到公司的整體經營。我們光看到一個一體式鋁合金車身就需要花掉多少成本,車子很炫是沒錯啦,但昂貴的價格根本就讓公司賣車賺不了錢。在滿足設計師的設計後,怎樣讓產品能賣得好,我想這都是一個公司應該去思考的。 我覺得這間公司未來是很令人感到擔憂的,如果政府不補貼,那高額的充電站建置的費用可能會拖垮其財務,如果充電站不夠多,那買這台車的意義根本就不存在。更別說高額的車價會讓銷售方面更雪上加霜,如果台中賣個500台,那在台中你要蓋幾間充電站?只少也要各區一個吧,以台中29個行政區來算以一個充電站成本五十萬來概估,這樣就高達一千五百萬的充電站建置費用。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這間公司最好的商業模式就是走開放平台,將馬達跟電池

小米智能家電發表後感想

圖片
小米又宣布了一系列智能家電的設備,從桌燈到無線網路,讓人漸漸覺得小米是一間家電公司了,而不是一間作手機的公司。但我覺得其實小米也正往家電公司發展。畢竟手機這幾年的應用也比較有限了,如何透過品牌的力量,慢慢擴張公司,擴充產品線就變得非常重要。 而智能家電,IOT一直是科技業近幾年來的目標。萬物皆聯網變了一個口號!但我們看到的總是雷聲大雨點小,不是產品銷售動能太差,不然就是產品完整性不夠。其實在智能家電裡面,最難的反而不是做出來,而最難的則是整合。在上千種類的家電產品,每個產品都有不同的廠商制定不同的介面,不同的控制方式。光一個電視遙控器的整合,就讓手機廠商備感吃力。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一間廠商可以做到完美整合?其實最重要的就利益關係,大家都是想守住自己的一塊,不讓對手廠商進入。而家電廠商其實也想要踏入智能家電的範疇,以各家家電廠龐大的身軀,去很難做到上下精密整合。要不然就是沒有相關人力及物力來開發。剛好以小米這種沒有包袱的新興公司,就比較容易踏入這樣的新的領域。 而智能家電最重要的其實就是使用的方便性跟整合性,怎樣讓使用者進入的學習門檻及學習曲線降低,這其實也是各個廠商都還在積極學習的。從Apple 、Google 到微軟,其實也是在朝著這樣的目標在前進。但不得不說以山寨起家的小米目前是領先的。透過大量採購降低商品成本,先不求獲利求市佔率這向來都是小米的強項。因此小米在智能家電中,已經有一個完整的雛型出來。目前小米銷售的智能產品有下列 1.小蟻攝像頭 2.小米智能套裝(整合PIR 感應器、光線控制器、門窗感應器、跟無線開關) 3.小米智能插座 4.小米空氣淨化器 5.小米冷氣 但智能家電的產品在美國已經行之有年一段時間了,但總是沒辦法走入每個家庭。唯一比較紅的就是Nest 跟dropcam 。Nest 會紅其實跟美國人的習慣有絕大的關係,美國人是24小時再吹空調的。因此有個能智能控制的產品可以省下電費跟增加舒適度,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。而dropcam 打破了需要架設NAS的跟複雜的設定,透過雲端來存儲影像,這樣的創新才有辦法打進美國的市場。其他Zigbee 跟Zware 傳統家電卻很難,因為洗衣服總是可以馬上洗。電燈這種透過裝潢的產品卻很去安裝跟改變。 反觀小米走的就是很傳統家電廠的路,透過品牌及低價衝量,就是預計取得相關的市占率,再透過其他方式賺錢。我覺得比較有可能